《2012拯救脓毒症运动: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诊治指南》儿科部分解读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 曾其毅,宋远斌,陈志江,康朦梦
新版《2012拯救脓毒症运动: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诊治指南》于2013年2月发表,引起广泛关注。儿童脓毒症是儿科急诊、PICU、NICU常见的危急重症,其高发病率及病死率,已成为当今社会严重的社会卫生问题。随着对脓毒症研究和认识的深入,脓毒症诊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2003年参与“拯救脓毒症战役”行动的11个国际学术团体的44位专家,以近10年文献资料为基础,按照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共同商讨和制定了《2004国际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该指南在2008年进行了一次修订,最新的《2012拯救脓毒症运动: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诊治指南》。总结了脓毒症研究新成果,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加系统地认识脓毒症,做出合理的诊疗方案,从而有效降低脓毒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该版本已于2013年2月发表。现就该指南的儿科部分进行解读。
关于脓毒症相关概念:
(1)儿科全身炎性反应的定义主要差别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生命体征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全身炎性反应的定义要求必须有体温或白细胞的异常;
(2)儿童严重脓毒症与成人相似,但又有所不同,严重脓毒症是脓毒症并心血管功能不全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2个或2个以上的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3)脓毒症休克是指严重脓毒症伴有明显外周低灌注,并经积极的液体复苏后循环状态仍不能稳定,血流动力学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才能勉强维持的状态。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系统是目前指南的主要循证医学分级系统。最新指南仍采用该系统来评价支持证据的质量,并提供所提建议的可采纳程度参考。GRADE分级系统由推荐等级与证据强度2个部分构成。前者为数字1或2,“推荐”为1,“建议”为2。推荐是指干预措施的预期效果明显大于不良反应或无不良反应;建议是指干预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分界不十分明确。在证据强度方面以字母A~D表示,分为A、B、C、D 4级『A为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RCT)、B为中等质量RCT或高质量观察性及队列研究、c为完成良好、设对照的观察性及队列研究、D为病例总结或专家意见]。
展开部分内容仅可在
临床指南app 查看下载
收藏
分享